打破央企科技人员薪酬待遇“天花板”!国资委科改在行动,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年底平均达到5%以上
华夏时报(www.chinatimes.net.cn)记者 张琪 徐芸茜 北京报道
当前,人员入年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,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也逐渐进入决胜阶段,如何完善“科改示范行动”,推动央企国企的科技创新成为更好发挥国资企业主力军作用的关键。
为鼓励央企、地方国资委强化科技创新激励,6月8日,国资委党委委员、副主任翁杰明在“推广‘科改示范行动’经验,强化科技创新激励专题推进会”上表示,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,打破央企科技人员薪酬待遇“天花板”,到今年年底,中央工业企业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要达到5%以上。
康迪凡咨询合伙人、全球薪酬专家刘畅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:“打破央企科技人员薪酬待遇天花板,是央企从人员管理到人才管理的一项重大进步。在市场化薪酬体系里,吸引企业人才薪酬福利的保留项目中,薪酬的竞争力一直是排在最靠前的位置。”
国资委科改行动的创新
央企和国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排头兵和主力军,“科改示范企业”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加强。
“要打好政策应用组合拳。从多个维度、分层分类建立创新激励政策应用的‘图谱’或‘矩阵’。”翁杰明在会上表示,提升短期与中长期激励、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效应。
翁杰明指出,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、保证正确改革方向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,鼓励各地国资委和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结合本地区、本行业、本企业实际,推行更为灵活、更具创新性、更接地气的激励政策措施。
事实上,国资委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。在国资委的“政策组合拳”之下,“科改示范行动”成效显著。
国资委数据显示,“科改示范企业”已基本完成董事会应建尽建、配齐建强、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重点改革任务,80%的“科改示范企业”已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。同时,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,科研人才队伍日益壮大。去年我国“科改示范企业”科技人员占比平均达到50.7%,研发投入强度达15.4%。
各项指标提高的同时,国资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实现了节节高。近两年,“科改示范企业”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6327.5亿元。2021年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分别比2019年增长34.5%和45.9%,全员劳动生产率、人工成本利润率分别较2019年提高30.5%和20.8%。
打破科技人员薪酬待遇“天花板”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国资委明确提出,要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,要打破科技人员薪酬待遇“天花板”,贡献大的科技人员薪酬可超过同职级管理人员。
薪酬待遇一直是国资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。航天科工集团燃油领域工作者顾天(化名)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:“有些领域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的确不太匹配,所以提高科技人员薪酬待遇,甚至可能超过同职级管理人员,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。”
“要强化创新成效与薪酬双对标,将激励资源特别是增量资源,向稀缺、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。”翁杰明指出,“对市场化引进的稀缺高端科技人才,可以采用市场化对标方式,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‘薪酬包’。对关键稀缺人才,可以提供住房、子女教育等各种保障性激励,增强吸引力和归属感。”
“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,激励人才也意味着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保障和投入。”刘畅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指出,目前来看,央企和市场化的企业薪酬之间差距还是有的,这对于央企长期吸引保留人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对于科技人员来说,中国市场的需求量一直很旺盛,市场化薪酬的企业都会做一定程度的倾斜,或是更高的岗位职级,或更高的市场对标标准,或额外的长期激励策略。
责任编辑:徐芸茜 主编:公培佳